首页 九游2021公会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国内第一个手机用户,叫徐峰,1987年在广州邮电局2.6w买了中国第
发布日期:2025-04-14 08:32    点击次数:129

国内第一个手机用户,叫徐峰,1987年在广州邮电局2.6w买了中国第一部手机,当时俗称“大哥大”。

1987年11月21日,广州的街头显得有些忙碌。空气里夹杂着湿气,车水马龙的市区,穿梭的行人,嘈杂的市场景象,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。

正是这一天,徐峰走进了广州市邮电局无线分局。

徐峰,那个年约三十的青年,正站在那台举世瞩目的电话前。

那是一部摩托罗拉3200型号的电话,外形粗大,沉重,几乎成了“便携”与“庞大”的代名词。

那时的手机不如今天般轻便和普及,带着一种强烈的“贵族气息”。售价2.6万元,这对于当时的普通市民而言几乎是天文数字。

2.6万元,相当于当时在广州市区,购买一套两居室的房子。

站在这部“大哥大”面前,徐峰没有感到犹豫。他看着那台手机,心里涌动的不是价格的高昂,而是对未来通信世界的想象和渴望。

那时,中国的移动电话,还处在起步阶段,拥有一部手机,简直是一个巨大的身份象征。

徐峰不是普通的商人,他目光远大,知道这项技术将在未来改变一切。

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这笔巨款,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位拥有“大哥大”的用户。

当时,徐峰不知道,他的决定,将改变自己的一生,也将成为中国科技史上,一个值得铭记的事件,在这个决策的背后,隐藏着时代的转折和社会的矛盾。

手机在中国的起步,和徐峰的故事一样,充满了波折和不易。

1980年代的中国,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,社会的开放程度,和经济的活力都在迅速提升。

通信行业的基础设施却相当落后。那时,想要打电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许多人都习惯了固定电话的限制,在这个时空背景下,移动电话显得尤为奢华和遥不可及。

在广州邮电局无线分局,徐峰办理了入网手续,填写了相关的表格。

他的心情有些激动,因为这是他人生中,一次巨大的冒险。填写完表格后,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份“通信协议”,这份协议是当时唯一可以让用户使用“大哥大”的凭证。

徐峰签署完协议后,等待着那个象征着未来的号码。

当工作人员递,给他那部已经激活的手机时,徐峰的心中没有一点犹豫。

他按下了通话键,拨通了第一个电,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“大哥大”用户的第一次通话。

当那清晰的声音,从电话的另一头传来时,徐峰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满足。

站在邮电局门口,徐峰看着自己手中的手机,心情复杂。

四周的路人也停下了脚步,惊讶地看着这部庞大的手机。

有人好奇地走近,问他那是什么手机。而徐峰,微微一笑,回答道:“这是移动电话。”这个短短的句子,引发了周围人一阵阵的讨论与惊叹。

那一刻,他不仅是一个购买手机的普通人,更像是一个未来科技的传播者。

回到家中,徐峰迫不及待地,与家人分享这部手机的“神奇”。他的妻子和孩子同样惊讶,尤其是他的妻子,她有些担心这个花费巨大的决定。

徐峰没有因这点小小的疑虑而感到动摇,这是一项将改变人们生活的技术,尽管它还只是个开始。

一开始,徐峰也并没有意识到,自己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。

日常生活中,他开始频繁地使用这部“大哥大”,无论是外出洽谈业务,还是与朋友聚会,手机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。

每当他从公事繁忙的工作中抽空,站在城市的街头,手机响起,他总会自豪地接起电话。

他没有想到,手机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,它还将是现代商业、人际关系乃至社会互动的核心。

对比当时社会的其他景象,徐峰的经历显得格外独特。

那个年代,大多数人还依赖固定电话和书信,想要联系远在他乡的亲友或业务伙伴,往往需要通过邮政系统,耗费数天甚至数周。

徐峰手中的“大哥大”,让他能够随时随地,与任何人沟通,那时候的手机,远不像今天那么普及,人们对这种新技术的认知也非常有限。

大部分人甚至还不明白,移动通信的真正意义,只是觉得它有点“高大上”。

正是在这个社会矛盾的背景下,徐峰的选择显得更加突出。

与那些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同,徐峰看到的不是眼前的艰难,而是未来的机遇。

他的勇气和远见,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那个时代的象征。

参考资料:

《通讯史话》 王哲,新华出版社,2002年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九游2021公会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站群